小池塘裡當大魚(之一)
2023 May 15 業務經驗分享
前公司在業務人員的教育訓練很深入,彷彿是刻在企業DNA裡了,有很多「行話」,只要你曾在那兒工作過一段時間,都能朗朗上口,像是「年輕人要朝抵抗力大的地方走」、「吾心信其可成」、「行進間換輪胎」、「彎道加速」…等等。
後來,在別處聽到這些話時,總忍不住想問對方是不是也是前公司的「畢業生」,畢業校友來相認一下。
我也不是每句話都認同,畢竟每句話都有它的時空背景,不一定能一直跟上時代的腳步。
有一句話,我覺得挺受用的,來和大家分享一下,這句話是「小池塘裏當大魚」。
「小池塘裏當大魚」,這句話是什麼意思?
就我個人的理解,房仲業是一個非常在地的事業,服務的深度和廣度,恰好形成一個反比:服務的對象越在地,服務就能越深刻,服務範圍太廣,服務深度就較淺。
店長常會用這句話來教導同仁,選定服務範圍進行深度經營。
個人有個人的「池塘」,分店有分店的「池塘」。
為什麼要選定「池塘」呢?
因為一個房仲人員具備的時間、精力都是有限的,聚焦在特定範圍內,對範圍內標的掌握會更為深入,比如說,某些重要的住宅大樓,總共多少戶、有多少車位、最近成交行情如何…等等,特別是那些在網路上查詢不到資訊,就是他累積的實力。
再來,還有當聚焦在特定範圍內,鄰里之間的重要關係人的互動頻率也會比較高,比較容易常見面,進而日久生情(見面三分情)。
別的不提,光是帶客戶進社區看房子,熟悉的保全大哥,會對你面帶笑容,給你一點方便,在客戶面前就很有面子了,更別說,因此還有可能大大提升成交率呢!
還有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效果,因為當一個房仲人員很集中在某一個範圍內成交的時候,成交的效益是會隨著數量的增加,不斷被放大。
在選定範圍內,更容易讓潛在客戶形成正面的「光環效應」,讓房仲人員有更高的機會獲得第一手服務的機會。
以我自己業務時期的經驗為例,我曾住過一段時間在光華二街,當時工作的門市就叫「光華店」,我就鎖定「光華」為我經營的範圍,只要這個範圍內,有房屋在待售、待租,或是有潛在需求,我都要知道相關的細節,不論產品形式是透天、公寓或電梯,我都要知道。
只要我有機會接到屋主的委託,我的案名一律以「光華+XXX」為主,很快速建立起同事對我決心要深入經營的印象,甚至同事有接到案子,也會推薦給我,讓我能推薦給我的買方。
不到3個月的時間吧,就陸續一間一間開始成交,印象中,最高峰的時期,還一個月成交過3~4間光華範圍內的案件。
我還在當時的成交廣告上幫自己取了一個稱號「光華成交達人」,特別是我住的光華二街,更是防守得滴水不漏,執著地每天巡田水。
在實價登錄實施前(2012.8.1),市場上中古屋的成交行情,只有房仲才有記錄,有一段期間,公司內部系統裡查到的光華二街成交紀錄,都和我有關,雖是年代久遠,但想起來還是挺開心的。
因為最近在調整「第一次買房就上手」的課程內容,還有要寫書的文稿,便想起這些在前公司工作時的一些有趣的事情。
「小池塘裏當大魚」,這句話,我覺得除了在房仲業外,在其他領域也可以應用這個觀念。
在商業的世界裡,每個後進者都要找到適合自己的「利基市場」,找到那些存在,但尚未被滿足的需求,發揮自己的優勢。
我昨天讀了一本書《小店不敗!低成本也能說好故事、抓住人心的個人餐飲店經營術》(宇野隆史,2019,臉譜),在這本書裡,我讀到了個人小店像是居酒屋,無法在食材採購或招募上,能有像連鎖企業的優勢,但小店也有小店做得到的優勢,例如,人情味、趣味性…等等。
與其要滿足每一個客戶,不如鎖定自己更擅長的事情。
下次有空再來分享,「小池塘裏當大魚」的觀念如何應用到工作上。
歡迎來這裡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