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悅讀筆記】2024年閱讀覆盤
2024 Nov 22 學習成長
閱讀,佔我自學很大比例。
過去我並沒有特別設定閱讀的主題,主要讀的書也多是和工作相關書籍,例如,房地產、行銷銷售、管理方面的書較多,但因我會刻意選20%左右,工作之外的書,進行泛讀、略讀,所以還不致於太過於偏食。
幾年前,我逐漸意識到,書海無涯,窮盡一生,書讀不完,而且只讀書,不輸出,很難鞏固自己的學習。我個人的觀念是閱讀未必要帶有「功利、實用」的意圖,有些看似「無用」的書,有可能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刻,突然浮現在腦海裡,讓自己有所靈感,有所突破。
書到今生讀已遲。—清,袁枚
我還記得第一次在佳純醫師臉書讀到這句話時,心裡的觸動,短短七個字,似乎緩解到當時心中的一些焦慮,好像這輩子讀過然後遺忘的書,都有了放下的理由。
如果有來世,今生讀的書,都不會白讀。
■
覆盤今年整體閱讀情況,和以往不同之處,我開始有意識地設定閱讀主題,年初時還有點模糊,但到了三月左右,就比較清晰,查看了自己的閱讀記錄,大約3月~8月之間,主要是投資理財方面的主題,大致圍繞在FIRE、債、股,無涉及操作方面的技術,多是很基礎的觀念。
在8月、9月之間,因為讀了《張忠謀自傳(上)》,於是開始延伸閱讀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相關的一些書,但沒有特定目的的閱讀,主要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心,這些閱讀主要是產出了幾個關鍵問題。
- 台灣進行產業升級的時候,是如何想到選定半導體這個領域?
- 如果以台灣赴美國RCA,學習技術移轉的1976年,當做台灣半導體元年,距離德州儀器製造出第一顆晶片的1959年來說,當時半導體才發展了17年,怎麼能確定這是能投入的產業?
- 台灣當時,除了半導體之外,還有其他備選的產業升級方案嗎?
- 台灣選定半導體時,整體的政治、社會、工商業環境是什麼樣的氛圍?當時最賺錢的行業是什麼?
- 半導體後來如何成為台灣地緣政治的「矽盾」?相關的脈絡與論述依據是什麼?
從這些問題,又延伸出其他的問題,簡直沒完沒了,但隨著閱讀的展開、深入,有些比較小的問題,開始有了答案,這些零碎的知識開始形成拼圖,於是我期待這些拼圖能組成一個更大、更完整的whole picture。
從「半導體」這個主體的閱讀,我開始在想,我要用什麼樣的框架,什麼樣的觀點、切入點,來組織、建構起我學習到的知識,並且連結到我已知的知識,並且讓這些知識為我所用。
大概有了一個籠統的印象,好像可以做點什麼,但還不清楚。
■
九月之初,又讀了張榮發先生的幾本傳記,突然有了「啊哈」的瞬間,在閱讀張榮發先生的發跡故事時,除了佩服他的遠見與決斷,以及他富裕之後如何用錢的大器,同時發現他所處的時空背景之特殊。
他生長在日本殖民時期,在二戰將赴前線時,日本投降了,撿回一條小命;到了黨國時期,他如何在江浙財閥壟斷航運的情況下,創建長榮航空;在全世界航運主流還是散裝船時,有獨到的遠見,投入貨櫃運輸。
在閱讀張榮發先生傳記的同時,承接了一個導讀《巨流河》的任務,雖然《巨流河》有在我的待讀書單上,但如果不是承接任務,我想我不會那麼快安排閱讀。
彷彿老天自有安排,當我打開《巨流河》開始讀之後,我發現我的閱讀被提升到更高的層次。
《巨流河》的故事,時間背景經歷了軍閥割據、對日抗戰,到國共內戰,空間則是從東北的巨流河開始,最後到墾丁的啞口海的這段漂流歷程。
為了更理解《巨流河》,我找來龍應台的《大江大海 1949》與《太平輪 1949》,搭配閱讀。
在這些過程中,我看見了幾個重疊的關鍵字:#1949、#1895-1945、#台灣、#中國、#日本、#滿洲
像是刑偵劇中會出現的道具,在釘滿各種線索、照片的牆面上,不同的線都交集在同一個嫌疑人上,這個焦點就是#台灣。
我意識到如果我想知道關於台灣的未來,就必須要先了解台灣的過去,才能在現在做出適切的判斷,以及在這個時空座標之中,找到自己的定位。
在寫下這段閱讀經歷的時候,我開始明白對我來說,這一切所為何來,以及接下來將何所往。
從新竹科學園區的創建,再到張榮發的傳記,接著又是《巨流河》敍述的世界,我發現我雖然居住在台灣,卻對台灣很陌生,也對台灣是如何演化成現在的樣貌知之甚微。
耗費大量時間,從新竹市圖書館借閱了許多書籍,回來翻讀查閱,知道的事情漸漸增加,但新的困難是涉及範圍太大,資訊太龐雜,如果沒有給自己設定邊界,最後必定會在無邊的書海裡滅頂,一事無成。
我反思,造成自己閱讀失序的根本問題在於沒有設定明確的閱讀目標,於是只要出現與「台灣」相關的主題,我便會想一窺究竟,但這終究不是個有效果且有效率的作法。
■
這次閱讀,我嚐試使用「數位白板」來繪製時間軸筆記,所以我看著筆記上的零星內容,最遠的起點在1624年的荷蘭人在台南築城,記錄上最近的一點是1999年921大地震,以我有限的時間與精力,要選定什麼範圍、什麼主題,繼續深入研讀呢?
滑鼠在數位白板游移,我邊思索,我想知道的問題大多屬於「WHY」的範疇,而不僅於「WHAT」而已,例如,為什麼產業升級時,選定的技術是半導體,而且有魄力重壓資源?為什麼1996年能做到「總統民選」?
這些「WHY」需要一連串的回溯,去尋找脈絡,在我筆記的時間軸上,我要選擇哪一年做為起點,哪一年做為終點?為什麼?
在經過幾天斷斷續續的思考後,我選定了1895年到1995年這一百年的時間,這段時間的跨距,剛好覆蓋最多我感興趣的題目,我比較有機會能有序地進行探索。
1895年,是清日兩國訂定馬關條約,將台灣割讓給日本,如果想了解1894年的清日甲午戰爭發生的脈絡,從日本可以再回溯至1868年的明治維新,甚至再早一點的1854年的美國培理「黑船來襲」;在清國則可以回溯到1861年的自強運動,又或者再早一點的1840年的鴉片戰爭。
清國與日本兩條近代史的線,可以看到西方工業化的力量與影響,但暫且不論。
從1895年開始,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後,台灣人的社會、文化、習俗,有了更多重的改變與新的記憶。
為了更有效地榨取殖民地的資源,日本政府在台灣投入了公共衛生的基礎建設與教育,也設置了識字所需的小學。在同工不同酬的政策限制下,許多台灣人決定前往同為日本殖民的東北—滿州國發展,以爭取更好的薪酬條件;台灣總督府同時也限制台灣人不能從事教師、從政等工作,以致台灣許多菁英家庭,都讓家中子弟學醫。
日本政府也鼓勵日本人來台灣或去滿州拓墾,以疏緩日本國內的生存壓力,這些政策不只影響了台灣、滿州,也影響了日本。2008年台灣上映的電影《海角七號》,劇中返日的日籍教師未寄出七封情書,穿越60年的時光,經由郵差阿嘉,最後來到小島友子的手中,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。
■
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2018年美國威爾遜總統提出的「民族自決」思想,也帶給台灣人關於台灣的未來,有不同的想像。
1921年,臺灣文化協會成立,蔣渭水與林獻堂等人發起成立,此時日本已實質統治台灣26年,台灣人在殖民母國提升教育的情況下,知識份子接觸到世界上各種流行思潮。
1921年,在中國的國土上,數個地方共產主義小組與中國留學生共產主義組織正式組建為「中國共產黨」,1922年加入共產國際接受指導和援助。再過幾年的醞釀,將有日治時期台灣共產黨的誕生。
就在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的1920年代前後,對台灣往後百年影響甚鉅的人物逐一出世:王永慶(1917年生,台塑創辦人)、林挺生(1919年,大同公司)、李登輝(1923年,台灣總統)、張榮發(1927年,長榮海運創辦人)、高清愿(1929年,統一企業創辦人)…,這是我目前筆記有寫到的人物。
這些出生在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人,成長時期學的是日語、日文,熟悉日本文化,當時間的巨輪滾動到1945年的時候,日本二戰戰敗,日本政府放棄殖民地,這些人又是如何轉換身份認同,重新學習他們並不熟悉的「北京官話」,並嚐試在中國國民黨的治理下發展各自的商業版圖。
在1945年到1948年之間,過去來台灣開拓的日本人,以及被稱為「灣生」的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,可以選擇留在台灣當台灣人,或是回到日本去;回去的日本人,則是在台灣等待船期,等著一艘一艘的渡輪擺渡。
歷史意外地相似,有如1895年時,有三年的時間,讓清國人決定回唐山,或是留在台灣當日本臣民。
即使在1947年發生了「二二八事件」,而導致後來一連串的悲劇事件,誰能想到潘木枝醫師與陳澄波畫家,沒有死在日本人發起的太平洋戰爭之中,卻在1947/3/25,一同死在嘉義火車站前。
不平靜的1947年,也是剛從武漢大學畢業,二十五歲的齊邦媛老師,收到台灣大學外文系的助教聘書,決定隻身前來的那一年,開啟她與台灣結下不解之緣的那年。她作育英才的起點從台中一中開始,她不留餘力向世界推廣台灣文學,更是國家台灣文學館的催生者。
當時沒有人能預料到,再過4年,一海之隔,大陸上的內戰,即將分出勝負,落敗的一方,將渡海來台,給台灣再帶來一波衝擊,那是1949年之後的事了。
■
中間這段文字,概括了我近期的閱讀記錄,是我比較能描述清楚的部份,還有很多地方模模糊糊的,還需要時間再消化,再整理。
就我閱讀的這些書中,我挑選出五本,是我最推薦的,可以滿足對台灣歷史有輪廓性的了解,又同時能享受到閱讀的樂趣,這五本書的作者,都屬文字精煉、俐落,又擅於說故事,每一本都值得一讀再讀。
《台灣紀行》,1995,司馬遼太郎
《巨流河》,2009,齊邦媛
《少年台灣史》,2014,周婉窈
《秋霞的1001夜》,2021,蔣理容
《要有一個人》,2024,楊斯棓
如果要選其中一本,做為第一本,我會推薦《少年台灣史》或《要有一個人》,《少年台灣史》採用「島嶼史觀」,以台灣島為主體,描述島上的人與發生的活動,意識形態的干擾較少,也較無強烈的政治傾向;《要有一個人》的作者楊斯棓醫師,寫的人物與故事都與他本人有直接連結,也藉由這些故事傳達出他的強烈信念,至於他的信念是什麼,就留給打開書本的你去發現了。
期待有機會,也能知道你今年最喜歡,或最有收穫的書是什麼書?
歡迎與我分享喔!
■
後記
整理自己今年的閱讀歷程後,我發現自己在上半年讀財金書籍的必要性,因為知曉更高效的獲取收入的方式之後,才能更有餘暇做自己想做、喜歡做的事情,即使那些事情不一定能帶來金錢報酬,而不會瞻前顧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