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阿三?
【悅讀筆記】《錫克警察》印度阿三解謎
2024 Feb 01 學習成長
你有聽過「印度阿三」這個說法嗎?
我從身邊的親友,或影視節目,聽過不只一次用「印度阿三」來稱呼印度人,但我一直很好奇這個說法的由來或典故。
以前學外語時,外語老師都會說,有些詞彙的用法,沒有為什麼,就是約定俗成而已,講習慣了,大家都這麼說,記起來就對了。
雖說如此,可能我有比一般人還多的好奇心吧,常會對一些事情想「知其然」,更想「知其所以然」。
最近我在一本叫《錫克警察》的書(作者:曹寅),看到一段有關的敍述,終於解開「印度阿三」這個謎題了。
錫克,是印度北方的宗教,特色之一是纏紅頭巾。
如果大家曾看過關於上海灘的時代劇,在二十世紀初上海租界,常有頭包紅巾,留大鬍子的警察,在街頭巡邏,他們的「印度腔英語」,說出的"Yes Sir",在上海聽起來像「阿三」,最初被上海人稱為「紅頭阿三」,後來,輾轉流傳變成「印度阿三」。
網路上也可以查到一些不同的說法,其中,另一個說法是印度阿薩姆(Assam)出產的紅茶很有名,阿薩姆的發音很像「阿三」,便在印度後冠上地名,以「印度阿三」來稱呼印度人。
我比較傾向《錫克警察》的說法,雖然這本書不是很嚴肅的學術論文,但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的書,作者曹寅任職在清華大學歷史系,感覺還是比較有根據一點。
順便簡單介紹《錫克警察》這本書,這本書從錫克警察做為敍事的主角,他們從印度北部移動到上海,為租界維護治安,再談到英國如何保護自己在殖民地的利益,最後談到錫克人為了擺脫英國殖民,如何在上海借助日本的力量與英國對抗。
我自己在書中特別有兩點啟發:
一、「租界」的空間利用:「租界」是外國跟中國「租」來的,目的是為確保利益最大化,便不會進行長期的規劃,隨著時間變化,形成各種奇怪的增建;「租界」的治外法權,讓中國的革命份子可以獲得「境外勢力」的協助。
二、「警察」外包:把「警察」兩字代換為「治安」,更好理解,概念就會接近現代的「保全」公司。英國人非常善用「外包」,他們本身的人力不足以管理整個租界,但他們擔心聘僱中國人,會和中國革命份子理應外合,於是把腦筋,動到印度殖民地的戰鬥民族—錫克人身上。
錫克人擅長打仗,執行力強,英屬殖民地,如馬來西亞、香港,都派人去印度旁遮普招募;錫克人願意離鄉背景,主要也是為了拼經濟。
錫克人到上海,和中國人語言不通,只有效忠英國人,才能領高薪。
總之,英國人對外包的管理真的很有心得。(結論)
我讀書,常會獲得一些「(現在)沒有用的知識」,我也不知道將來能有什麼用,但知道「紅頭阿三」背後的故事,就很開心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