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「個人資訊安全」的思考與實作
2023 Oct 11 經營管理
大約在2年多前,有一陣子頻繁看到有些朋友的帳號被盜之類的訊息,讓我產生警愓的念頭。
數位化帶來很多便利,但也隱藏不少風險。像是我越來越少使用到現金交易,除了去城隍廟吃蚵仔煎之類小吃的情況,要支付現金。只要店家提供多元支付,我就傾向用手機、悠遊卡或信用卡去付款,減少找零錢,也加快結帳速度。
我也用手機訂高鐵、台鐵車票,然後直接apple pay。這些動作,要把信用卡綁定在apple帳號和手機上。
同一個email信箱,也會用來登錄FB或是LINE,還會用在線上購物或是購買線上課,甚至還會用來訂閱電子報。
如果萬一,這個重要的email信箱被盜了呢?
一連串的麻煩事情,應該會讓我處理到冒煙吧,光想就覺得頭痛。
為了避免這個大災難發生,我開始想,我要怎麼規劃我的email的使用方式,我設定了三個重要原則:
❶降低被盜用風險,保護【身份識別與財務】
❷資訊分流,提升input效率
❸不增加管理成本
依據以上三個原則,我爬梳我的email信箱,最近1年~2年的內容,有那些寄件者,及我閱讀信件的優先次序。
將原本寄到同一個信箱的郵件,依據屬性,分配到三個不同的email帳號。(參考圖示,主帳號、次帳號、功能帳號)
再來,盤點所有使用到的線上服務,將原本方便的FB帳號登入的方式,改由email登入。雖然會有一點點麻煩,但會降低FB帳號被盜之後,被整碗端走的風險,或是缺乏其他驗證方式無法登入的情況。
在這個整理的過程中,也發現了自己在不同的線上課平台,及電子書服務商之中,累積不少「線上課」及「電子書」,這些服務只要平台不結束營業,基本上都可以長期使用,所以我把這些內容,稱為我的「數位資產」。(*數位資產的涵蓋面更廣,包括各類可進行販售的數位商品。)
我還會"google 快訊"蒐集一些資訊,進行特定主題的觀察、調研,例如房地產的情報。
可以想像,我的信箱在沒有做整理之前,即使是用了「篩選器」進行整理,也有讀不完的信件,而且分不出輕重緩急。
⎯🅝🅔🅧🅣⎯
經過一段漫長的整理、分流及刪除(取消訂閱)的工程之後,現在我的email帳號已經變得很清爽。
每天只要大約15分鐘的時間,就可以把握重要的資訊不會漏接。有特定需要閱讀的資訊,也可以安排時間做有效率、有系統的閱讀及分析。
我主要使用gmail信箱,還可以把email整合到google的其他工具,例如Task、google calendar,進一步轉換成計畫和行動。
整個過程花了不少時間,但成果很值得,有效緩解我「資安風險」及「資訊處理」的焦慮。
我用圖示呈現了我思考的架構,和過程的概略描述,和大家分享,不妨參考看看。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