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書會後記|「用創作的精神 談教學的設計」
2024 Oct 24 學習成長
這幾年,在工作之餘,我投入較多時間在進行的「業餘活動」,應該就是經營讀書會。
我在2021年離開前一份工作後,因為各種機緣巧合,開始舉行讀書會,到今年結束,預計會完成58~60場左右。
從最開始的前兩年,很用力地一個人試各種表達方式,到近兩年設定主題,每場邀請一位與談嘉賓一起來交流,在少有人知的幕後一次一次微調,優化各項工作流程,漸漸有了現在的樣子,而我在讀書會的過程中,也越來越放鬆、自在,可以做到用心而不用力。(給自己拍拍手)
昨天晚上剛完成的是第55場,對我來說,是一場具有里程碑的場次,我和與談嘉賓一起合作突破過去固有的形式,因為放掉自己習慣的架構,在開始前有點小緊張,手心還冒汗,開場時還有一點詞不達意的慌張,隨著嘉賓的分享進行,我慢慢抓回我的節奏,邊聽邊整理思緒,變得越來越自在,最後和嘉賓、讀友們一起共創出一場很獨特的讀書會。
■
放掉固有的架構,才有空間讓新的可能發生,觀察自己的內在變化很有趣。
達成這個美好的結果,我特別感謝與談嘉賓—小花老師(林稚蓉),是他全力促成了這個成果的發生。
我們在對焦討論時,討論到是否一定要有書?是否一定要依照之前的流程進行?有沒有不同的呈現方式?
我的答案是開放的,於是我們做了一場「沒有書的讀書會」。
小花老師擇定的主題是「用創作的精神 談教學設計」,用「守、破、離」三個階段,來分享他教學階段的心路歷程。
在「演練」、「鍛鍊」「模鍊」中,把每一個基本功打磨到更細緻;在教學的「忙」到「盲」的反思中,決定休耕,才有時間讓自己突破;在大量刻意練習之後,更了解自己的本色之後,改變了自我身份認同,從「講師」傳遞知識的角色,進化成為「學習促進者」,更加關注學員離開課室之後,能學會什麼、帶走什麼。
小花老師沒有講道理,只是娓娓道來他自己在每個階段的經歷、心境轉折的故事,串連起「守、破、離」的那種由技求藝的內在精神,讓人感受到「止於至善」的那種極致追求究竟是什麼模樣。
我非常喜歡的是他以雕刻藝術家朱銘老師作為指引,在開場及結尾時,首尾呼應的巧妙安排。小花老師選擇雕刻藝術家朱銘老師,有兩個巧思:一個是雕刻藝術能成立,只能善用減法,必須精準地判斷在物體削去不要的,只留下想要的,這需要大量的基本功的底蘊;另一個巧思是他提到朱銘的師承,先是15歲在李金川老師的訓練下,建立紮實的功夫後,再轉而向楊英風學習,楊英風指導朱銘最關鍵的不是雕刻的技巧,而是讓朱銘知道自己作為藝術家的本質。
小花老師把朱銘老師當成一面鏡子,映照自己的樣子。
既細膩,又有層次,層層遞進,又有節制,
這場讀書會的安排,是在「守」、「破」、「離」,每個階段中,留下一段時間,由我來進行整理、補充,與邀請讀友向小花老師提問,這也是很不同以往的方式。
部份讀友們對教學也很有經驗,在小花老師的啟發後,提出的問題也很精彩,在一問一答之間,整場讀書會變成「我們的」讀書會,主持人、小花老師、讀友們合力共創一場知性與感性交融流動的讀書會。
在接近尾聲的時候,我邀請小花老師的另一半,分享她聽到的感受。
她的回應很溫暖,做為另一半除了支持小花老師的事業,也是親眼見證整個過程,她說今天的分享,是她第一次很完整地聽到小花老師的心路歷程,點點滴滴,歷歷在目。她對小花老師的投入與堅持,感到非常驕傲。
這一段溫馨的回應,我輕輕點到就好。
■
在超時的情況下,大家在戀戀不捨中,逐一登出。
在人數變少的時候,小花老師跟我說,他在開始前半小時都還在準備,他覺得他還沒準備完善,但他可以上場分享,沒有太多擔心,因為他相信我可以接得住。
這句話,讓我開心了一個晚上。
我沒說出口的,是我也相信小花老師和所有的讀友們接得住我。
如果有人問我,為什麼我對主辦讀書會,可以一直樂在其中,或許這就是答案吧。
下一場讀書會,線上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