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可以累積的事
小池塘裡當大魚(之二)
2023 Jun 23 業務經驗分享
客戶來委託買房、賣房時,考量的因素很多,但共同的問題,就是如何定價/出價,如何衡量一戶房子究竟價值多少,怎麼定價/出價才算合理?
實價登錄從2012年上路後,隨著交易筆數的累積,客戶也習慣先上網去查詢,雖然有時看了大量的資料仍是似懂非懂,但至少把資料查好,在房仲人員面前談起價格來,彷彿底氣就充足不少。
資訊透明化,絕對是好事,對消費者、對業者都是好事。消費者交易更加安心,業者也可以集中資源在提升服務內容,而無需在房價的數字費心思。
那麼在實價登錄開始之前,房價的資訊又從何而來?買賣兩端價格最後的交集又是如何產生的呢?
首先是有品牌的仲介公司的成交資料庫,像信義房屋的交易歷史資料,可以匯出要評估的個案週邊半徑1公里,有成交過的個案,會有屋齡、坪數、樓層等細項數據,可以做調整。如果有和信義房屋交易過,就會了解信義房屋的買賣成交價都是真實的成交價格,沒有虛偽造假,所以成交行情有一定的可信度。
其次是仰賴個別業務人員的經驗法則,如果業務人員在這個社區大樓或是這個街區成交量夠大,服務也夠好,又被成交客戶推薦的情況下,潛在客戶也越願意相信業務提供的交易資訊。
來說個自己當業務的故事,2009年因為騎車不小心,出了一個小車禍,左手骨折,於是有兩、三個月的時間不能騎機車,只能走路上下班,不能騎車的房仲,要怎麼作業啊?傷腦筋!
當時我就想有沒有什麼方法,可以讓自己越做越輕鬆,績效又可以穩定呢?
一開始也沒有頭緒,後來每天走路上下班,東張西望,還真有了一個靈感!
我那時住的街道叫光華二街,從路頭走到路尾全長不到1公里,但這條路特別的地方是有好幾條巷子,每一條巷子進去,都有一小撮集合式住宅或透天群,是住宅區的形態。街道的樣態很像微血管彙集到主血管。
這條街道的總戶數約有3000多戶吧(印象中),我心想如果每年有3-5%的戶數有要買賣,大約就是90戶到150戶,就算保守一點只有2%,也有60戶了。我如果只做這條街的案子,60戶有3成到5成都是透過我成交的話,那大約就有18到30戶了,如果能做到這個程度,不只績效不煩惱,我甚至應該都成了這條路上的成交專家、商圈達人了!
越想我就越開心,覺得只要好好經營這條街,比起大範圍到處亂跑,工作目標實在是太聚焦了。
接下來兩個月的時間,我掃街、發傳單、問鄰居街坊、請成交客戶轉介紹....等等,透過各種能做的方式,把只是要「光華二街」上有在賣的房子,幾乎都面訪過,經過一番努力,多數也順利談到了委託,一時之間,這條街上由我受託委售的案件,大約有15件,其中單一社區最高峰的時候曾有過7件物件都託我服務,連社區守衛每天都看到我,有時一天還去兩、三次,常虧我要不要乾脆搬進來住。
後來的幾個月,陸續成交不少間這條街上的房子。同一個社區,有的還成交到兩、三戶。成交後,我寄「賀成交」的廣告信給住戶,一次、兩次、幾次後,住戶對我的名字也有點印象,偶爾也會接到住戶打電話來詢問成交狀況,要了解行情資訊。即使是離開第一線的多年以後,都還會接到住戶的電話呢!(驕傲)
在成交量最高峰的時候,有同事會打來詢問附近的交易行情,我甚至會很誇張地回應說,這條路的「行情」都受我成交影響;不是我成交的案例,就是參考我成交的案例訂定的價格。回想當時,實在是自信心破表啊!
後來因為組織任務需要,調離了這個商圈,才慢慢減少了影響力。
分享這個故事不是為了強調自己的豐功偉業,任何成果過了也只是浮雲。
重要的是想分享,業務工作就像農夫耕田一樣,最開始就是要發心立志,一步一步踏實地耕地、插秧、除草、施肥、澆水,耐心地等待苗兒長大。
有時候我們付出了許多努力,卻還看不到任何動靜,難免會不安。不要害怕自己沒有成長,這個階只是還在紮根而己。竹子在土裡四五年長不到幾公分,露出土後,一個月可以快速長3、5公尺。
很多人一事無成,並非不努力,而是像鐘擺一樣,常一下左、一下右,花了很多力氣,最後仍回到原點。
人要選定一個目標,拉滿弓,像箭一樣直直地奔過去,只要夠力,不論多遠、多久,終會到達!
如果事情很多、很雜,讓自己靜下來,選定一個小區域/小範圍,想好自己擅長做的是什麼,日復一日,做可以累積的事,讓自己在這個領域提升知名度、指名度,讓客人來找你服務,一定會比自己每天都在找客人輕鬆。
其他銷售類的工作,也可以參考,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市場區隔,讓自己在這個小市場範圍做好做大,再慢慢擴大品項,有時候如果什麼都要做,我們什麼也都做不好,選一個我們最有把握的,做到最好,就能做到最大。
前輩們說的「小池塘裡當大魚」,大概就是這個意思。我呢,會更強調「做可以累積的事」,戲棚下站久了,就是你的了!一起加油吧!
原文刊於:2019/11/25,歡迎來這裡交流。